zixun
山东茂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1-03-23 2006
复合土工膜(复合防渗膜)分为一布一膜和两布一膜,宽幅4-6m,重量为200—1500g/平方米,抗拉、抗撕裂、顶破等物理力学性能指标高,产品具有强度高,延伸性能较好,变形模量大,耐酸碱、抗腐蚀,耐老化,防渗性能好等特点。能满足水利、市政、建筑、交通,地铁、隧道、工程建设中的防渗、隔离、补强、防裂加固等土木工程需要。常用于堤坝、排水沟渠的防渗处理,以及废料场的防污处理。
直接铺设垫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施工时可用布袋运输,将垫层料传输到指定位置后再平整。在模板安装合格后,需用刮杠找平砂砾的石垫层,确保混凝土的厚度。浇筑混凝土前需洒水使垫层变得湿润,避免混凝土在浇筑时出现吃浆现象。 2.2.4 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施工包括混凝土搅拌、运输、振捣以及抹面。 第一,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搅拌通常采取集中搅拌方式,即在交通较便利处,工程中间位置设立混凝土搅拌站。同时根据混凝土板的浇筑日强度和工程量需要,大部分混凝土搅拌站拥有两套拌和装置,这两套拌和装置既可同时生产又可单独进行,生产能力大概为45m3/h。精确的混凝土骨料计量设备的存在,目的是为了确保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允许偏差的混凝土原材料具体如下:砂、石3%,水泥2%。混凝土实验室的设立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拌和质量,通过对混凝土的原材料以及成品进行取样、实验而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混凝土运输。为了避免出现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离析、漏浆等现象,在水平运输混凝土时一般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采用溜槽运输方式对混凝土进行垂直运输,即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后采用溜槽把混凝土运送至各浇筑部位。溜槽半径30cm,由4mm厚的铁板和骨架为1.5寸的钢管制成,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车轱辘在底部混凝土板上行驶,上部则利用混凝土罐车支架吊起,如此一来,混凝土罐车内的混凝土就会直接进入溜槽内,混凝土罐车同溜槽匀速前进。这种混凝土运送方式同以往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详情见表1: 第三,混凝土振捣。采用手持插入式振捣棒倾斜插入振捣,振捣棒不得扰动垫层,控制插点间距在30cm内,不得出现漏振和过振现象。在振捣完成后,需要检查模板是否走模,方法是挂线校正模板,需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校正。振捣点击不得人工挪动。 第四,混凝土抹面。混凝土表面抹面的时间是完成混凝土振捣后,方式是拉板。在高于模板1~2mm处完成混凝土面抹平的工作,第二次抹面的进行时间是混凝土初凝后。 第五,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开始养护的时间是在浇筑混凝土后的12h内,且应该喷洒混凝土养护剂。传统的覆盖薄膜、覆盖物浇水的养护方法具有造价高、不保险的缺点。 2.2.5 模板拆除。拆除横向模板的时间为混凝土初凝抹面后,在进行拆除作业时,应该垂直向上进行操作,且缝隙顺直、清晰。拆除纵向模板的时间在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值的0.1时方可进行,在进行拆除工作时应该确保混凝土不损边、不掉角。 2.3 现浇混凝土护坡施工注意事项 2.3.1 施工放线。施工放线涉及到日后土方开挖量大小、施工是否便利以及未来护坡成型后的外观质量好坏,所以施工线是很重要的。为此纵线要随原堤走,折点尽可能最少,折点应依据两端的角度调整圆弧的半径,控制土方开挖量。 2.3.2 靠护坡侧齿墙回填水撼砂工序。靠护坡侧齿墙回填工序对于现浇板施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土质不良的、齿墙断面较大的以及护坡下端的稳定性等均有影响。如果遵循施工程序开展施工,底端板很有可能会发生沉陷。同时施工时一定要分层进行,根据历史经验表明,一般一段施工大约在50100m左右最好。施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有:振捣要均匀;注水时要将回填砂浇透且上面存水;填底层砂前要将坑底浮土清理干净。 2.3.3 分缝。如果工程采用预埋沥青杉板分缝的话,必须先将杉板依据设计位置固定牢、固定好,预防在混凝土浇筑过程时出现移动错位现象。如果工程采用机械切缝,要及时进行切缝,防止切缝过晚而使得混凝土护坡造成裂缝。 3 结语 第一,以更低的价格中标并不意味着能够做出精品工程。为此,在招标进行中,招标单位要对中标价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第二,土方和混凝土是水利工程两大主要内容。相比较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大多被人们认为是最难啃的骨头,这主要是由于土方工程单价高、工艺简单而决定的。相对于交通、民工建行业来说,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单价往往较低,所以对于相同的混凝土工程,同样质量要求下,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来说能省则省,多用木模,减少机械化施工,并尽可能多地重复使用,但又必须重视影响混凝土形象的各种因素。为此,对于工程中的混凝土的单价要及时调整。 第三,施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全方位、多角度地汲取施工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又快、又省、又好、又美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隋险峰.混凝土护坡的施工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2] 李绍才,孙海龙.中国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资源科学,2004,(1).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