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纪实

行业资讯

zixun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纪实

山东茂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0-11-19 1986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2014年这个金色的秋季,当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闸放水后,滔滔不息的汉江水将惠泽华北大地,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一跃成为“全球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它要比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线路要长出500公里。而此工程的两端:汉、丹江发源地的陕西,中国首都北京,将自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也正是因为汉、丹江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充沛的水资源和丹江口水库清澈见底的一泓清水,国家才投入巨资,开工兴建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以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的缺水问题。也正是基于保护水源地水质考虑,国家在建设调水主体工程的同时,加大了水源区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力度,以确保水源区水质长期稳定达标。  陕西是汉、丹江流域的源头,也是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搞好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乎中线调水工程的成败。

  我省陕南地区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流域面积6.27万平方公里,占丹江口水库控制面积的65.9%;境内丹江和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的70%。清澈的汉江水长期稳定在地表Ⅱ类以上,丹江干流在我省出口断面也维持在Ⅲ类以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质河流,素来享有“中国莱茵河”之美誉。  但同时,这片6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又处于秦巴土石山区,山高坡陡,土薄石厚,降水量大且集中,大多为中度水土流失区。经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确认,汉丹江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3.39万平方公里,占库区总面积的54.6%,且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70.6%。省内集水面积仅占长江流域面积的4%,但输沙量却占到长江流域的12%,且水土流失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流失的水体在输送泥沙的同时,无疑也向汉江输送着大量的有机物质、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和保护好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那一泓清水,很可能就会成为第二个太湖,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好一江清水,陕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保障通水后汉江上游汇入丹江口库区的水质能长期稳定的达到Ⅱ类水标准。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旨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水源区水质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12年,国务院又批复了《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十二五”规划》,继续向纵深开展丹江口

土工膜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本原料的防水阻隔型材料。主要分为: 低密度聚乙烯LDPE土工膜、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和EVA土工膜。1.幅宽、厚度规格齐全。2.具有优良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及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能。3.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能。4.具有较大的使用温度范围和较长的使用寿命。5.使用于垃圾填埋场、尾矿储存场、渠道防渗、堤坝防渗及地铁工程等。

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工程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南水北调办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陕南三市28县(区)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保护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质、实现一江清水送北京为目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累计治理小流域470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2万多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20多万公顷,营造经济林10万公顷。完成工程总投资28.9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8.14亿元)。这项工程的持续建设,使水源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水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控制,水质稳定达标,社会经济趋于协调发展之态势。  一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源区水质稳定达标。经过“丹治”工程建设,项目区林草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16.4%。通过修堤、修地、修渠、配套坡面和沟道水保工程,层层设卡,节节拦蓄,有效拦截了泥沙,控制了土壤流失。据监测资料分析,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达到5000万吨,蓄水能力达到4.3亿立方米,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每年每平方公里2800多吨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800吨,整个项目区由中度侵蚀下降为轻度侵蚀。尤其是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在治理坡面的同时,加大了生态清洁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实施田、园、路、村综合整治工程,流域区内生态环境、村容村貌也有了极大改观,一大批流域呈现出山清水秀,林木葱茏,村容整洁,溪流淙淙的新景象。据省环保部门对汉、丹江流域10个水质监测断面评价结果,有2个断面优于目标水质,达到I-Ⅱ类,有8个断面符合达标水质。据省水文局在汉江、丹江布设的7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年度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和Ⅲ类以上。  二是工程防御体系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构筑了上拦下保,立体防御的工程体系,增强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坡面整治工程有效拦截了地表径流,延长了汇流时间,起到了缓洪滞洪和阻挡泥沙的作用;沟道整治工程构筑了稳固的上拦下保防线,既防止了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又有效地保护了农田、村庄;林草工程建设有效地固结土壤,减少坡面冲刷,减少泥沙下泻,减少泥石流发生,维护了工程措施安全。2010年7—8月份,陕南地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的县(区)普遍遭遇50至1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水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危害,“丹治”工程区水保设施也不同程度遭受损坏。灾后调查发现,水土保持工程在特大超标准暴雨灾害中,尽管损失严重,但在缓洪减沙、阻挡泥石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却显示巨大的作用,灾区群众称赞水土保持工程是“保水保土又保命”的好工程。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在工程建设中,各地坚持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突破口,切实改善了秦巴山区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据调查,“丹治”工程重点治理的小流域,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亩产平均净增147公斤,粮食总产增加12.1%,农业人均产量达445公斤,农业人均纯收入增加33.4%。项目区各县按照绿色循环发展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突出绿色产品和文化旅游业发展。  四是工程建设紧贴民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田、林、路、塘、渠综合配套建设,改变了山区薄弱的农业生产基础,加强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项目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白河县西营镇蔓营村抓住“丹治”工程建设机遇,坚持常年治理不间断,共新修河堤5公里,修地500亩,修田间道路4公里,栽植密植桑园500亩,连片栽植果木林300亩,硬化水泥路4公里;建养老院一所,新建巴山民居80户;建人畜饮水工程2处,解决了500人的吃水困难;建标准化莲菜池200亩,全村养蚕1000张,种植烤烟300亩,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被称之为“全县水保生态第一村”。还有商南县富水镇任家沟村、石泉县绕峰镇双樟村、镇巴县陈家滩乡拉溪塘村都成为全县乃至全省有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五是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促进了水源区环境改善。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质,省委、省政府提出陕南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先后编制了《汉丹江水污染防治规划》,颁布了《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汉、丹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纳入《陕西省秦岭生态功能区规划》。水源区各级党委、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机遇,加大封山造林力度,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500多万亩,荒山造林450万亩,划定自然保护区19个,面积3456平方公里,区内森林覆盖率较“十五”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库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  保护汉、丹江流域水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的关键,而如何保护好水质却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就我省而言,陕南水源区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治理难度很大,涉及许多社会问题。首先,治理范围小、速度慢、投入不足,与艰巨的治理任务不协调。我省汉、丹江流域现有急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而每年平均治理进度不到2000平方公里。从投入来看,水源区每年中央用于水土保持工程投资不到5亿元,与实际需要资金量相距甚远。陕南三市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而国家尚未安排专项资金,致使土地沙砾化,进而影响到水质安全。其次,面源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水土流失导致的面源污染量大面广,生产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随意堆放和排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第三,保护水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陕南三市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做出很大贡献和牺牲,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群众生存权、发展权矛盾突出。  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更需要从政策法规、机制创新、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等方方面面着手去研究解决。一是必须加快建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保护水源、治理水土流失的长效机制,上游为下游“输水”,下游为上游“输血”;二是持续加大对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项目投入机制,扩大治理范围,提高治理标准,巩固治理成果,减轻水土流失危害;三是划定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控制水土流失,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四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理念,通过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把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维护水质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通水只是调水工程的开始,水源保护永远都在路上。我们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好这一江清水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要让这一伟大的工程按照它设计之初的理性设想——长久地运行,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留电免费咨询 [5分钟内回电]

Demand feedback